活到老,学到老。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西藏的寺庙多面观

按区列表
按教派划分
一般介绍
具体介绍

(最后修改2009年6月10日)

【按区列表】

拉萨,市区
布达拉宫,最高的宫殿建筑群
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的一尊“觉阿”
小昭寺,曾供奉“觉阿”,现为尺尊公主带来的不动金刚佛像
色拉寺,“冰雹”还是“野玫瑰”?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
哲蚌寺,世界最大的寺庙,格鲁派三大主寺之一

拉萨,达孜
甘丹寺,格鲁派六大寺之首寺

拉萨,林周
热振寺,噶丹派的基地

拉萨,堆龙德庆
楚布寺,噶玛噶举派之主寺

拉萨,曲水
聂塘寺,尊者阿底峡创始

日喀则,日喀则市
扎什伦布寺,班禅的驻锡地
纳塘寺,有西藏最早的一座印经院
夏鲁寺,有汉地的风采

日喀则,定日
绒布寺,最高的寺庙

日喀则,萨迦
萨迦寺,萨迦派的主寺

日喀则,拉孜
觉囊寺,主供佛为喜绕坚赞师徒三尊佛

日喀则,谢通门
色果查姆寺,苯教僧侣之家

山南,贡嘎
多吉扎寺,宁玛派的重要寺院之一

山南,扎囊
桑耶寺,西藏第一寺
敏珠林寺,宁玛派的重要寺院之一

阿里,札达
托林寺,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兴建

阿里,噶尔
古如甲寺,阿里地区惟一的一座苯教寺庙
直达布日寺,距岗仁波钦神山60公里

林芝
达则寺,林芝第一古寺
桑多白日寺,喇嘛岭宁玛派(红教)之寺
布久寺,喇嘛岭格鲁派(黄教)之寺

林芝,林芝县
色迦棍钦寺,大神鹰寺

【按教派划分】

苯教:苯教为西藏本土宗教,亦称“苯波教”,俗称“黑教”。崇拜鬼、神、天、地、日、星、雪、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等“万物皆灵”。
达则寺古如甲寺色果查姆寺色迦棍钦寺,色结寺,雍仲林寺  

噶当(丹)派:“噶当”是藏语,“噶”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考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经、律、论)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
纳塘寺聂塘寺热振寺,桑浦寺,耶巴寺,扎塘寺

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庞杂的一个教派。“噶”意为佛语,“举”意为传承,谓其系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佛教徒。
阿札寺,蔡巴寺,查嘎尔达索寺,超浦寺,楚布(浦)寺,达拉岗布寺,达隆寺,丹萨梯寺,顶布钦寺,色喀古陀寺,噶玛寺,贡不日寺,觉拉寺,降曲林寺,类乌齐寺,乃朗寺,赛林郭仓寺,桑丁寺,雅桑寺,扎同寺,曲古寺,羊八井寺,哲日普寺,直达布日寺,噶举寺,仲哲普寺,三安曲林寺,止贡提寺

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晚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学次第而得名。
艾旺寺,昂仁却德寺,巴嘎寺,白居寺,白玛曲林寺,柏尔贡巴寺,邦玉寺,布达拉宫,策觉林,策默林,查藏寺,查乌寺,蚌仁曲登寺,察雅寺,第穆寺,丢热寺,东嘎寺,朵阿林,格丹曲廊林寺,噶丹曲果林,甘丹寺,乃堂寺,帕巴寺,普布觉寺,强巴林寺,强准寺,强玛林,曲德贡寺,曲德寺,曲德沃寺,曲科杰寺,仁钦林寺,仁嘎曲德寺,赛菊巴寺,日当寺,桑丹林,色拉寺,色切寺,同卡寺,托林寺,唐波且寺,锡德林,建叶寺,贡巴孜寺,贡德林,杰堆寺,卡定寺,康松桑康林,嘎东寺,雍布拉康,哲姆寺,珠拉寺,孜措巴寺,哲蚌寺,上密院和下密院,昌珠寺,措宗贡巴寺,错杰那木措拉康,达普寺,大昭寺,丹结林,拉穆寺,江孜尼姑庙,拉萨尼姑庙,拉孜曲德寺,伦珠曲顶寺,朗真寺,罗布林卡,洛普寺,磨盘山关帝庙,墨如宁巴寺,乃宁曲德寺,乃穷寺,小昭寺,塔布林赞康,协格尔曲德寺,扎西岗寺,扎西吉培寺,孝登寺,扎西绕登寺,日乌德钦寺,布久寺扎什伦布寺

觉囊派:觉囊派的渊源可追溯到域摩•弥觉多杰,创立了“他空见”学说,成为该派独特的见解。
觉囊寺,彭措林寺

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早建立的一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固该派遵循前弘时期旧密咒,故得名。
白日寺,查嘎卓德寺,东嘎尼姑庙,多吉(杰)扎寺,吉砻蔡寺,吉如拉康,旧密禅寺,敏珠林寺,结林措巴寺,乃旦寺,宁多寺,日吾其寺,绒布寺,曲典尼玛寺,曲果伦堡寺,桑多(妥)白日寺(喇嘛岭寺),色吾寺,修赛寺,亚钦寺,扎桑寺,钟木赞拉康,孜立寺

萨迦派:吐蕃贵族昆氏家庭的后代贡却杰布于1073年在后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弘法,遂形成萨迦派。萨迦派的真正创始人应该是卓弥•释迦益西。
邦萨寺,葱堆措巴寺,多吉丹寺,鄂尔寺,廓迦寺,萨迦寺桑耶寺,土丹朗嘉寺,哲布林寺

夏鲁派:夏鲁派,于14世纪中叶,由著名佛学家布顿•仁钦珠大师创立,故又称“布顿派”。
日布寺,夏鲁寺

【一般介绍】

藏域所崇之佛教,被称為藏传佛教,俗称的喇嘛教,究其本源,当属佛教中之大乘佛教,但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包括它对政经济的参与、活佛转世制度、密宗的修持等等。藏人崇佛,普遍而虔诚,因而藏传佛教是藏人社会传统文化的基础,对藏人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寺庙产生的。

西藏最早的寺庙建立于公元779年,是在吐蕃王赤松德赞(742-797,755年嗣位)亲自主持下,历时12年建设完工的桑耶寺,有寺有僧,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寺庙。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9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法会之后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

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教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教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瑭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板,《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

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教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

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黄教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班禅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达赖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达赖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释迦牟尼殿供释迦牟尼佛,弥勒殿供弥勒佛,宗喀巴殿供宗喀巴佛。外有文珠菩萨,为释迦牟尼左助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助侍普贤并称。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观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音,为表示大慈大悲之心,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另有许多护法神。藏传佛教寺庙的法器极其繁杂,大致可分礼敬用器、称赞用器、供养用器、持验用器、护摩用器和劝导用器六种。

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教派之别及寺庙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西藏的寺庙中,最主要的法事活动,是每年藏历1月3日—25日的传召大会,规模宏大,内容繁多,影响很大,是西藏寺庙法会与节日之首。藏语称为“莫朗钦茂”。2月15日为传召小会。2月30日是“赛宝会”,届时各寺僧及贵族、官员等,手持各种宝贝珍玩在布达拉宫前展示表演,最后从小昭寺返回大昭寺。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与圆寂。6月15日至7月30日为哲蚌寺雪顿节,7月8日哲蚌寺还有“龙崩节”,允许广大僧俗群众前来大经堂朝拜第三、第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10月25日燃灯节,纪念宗喀巴成道。12月29日驱鬼节,各寺举行跳神活动,以布达拉宫最为盛大,以祈来年丰顺。

西藏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西藏各大寺庙还保存着大量的经书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体现子藏族文化的精髓。

【具体介绍】

多吉扎寺在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北岸。16世纪末叶由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僧人扎西道杰兴建,为宁玛派在西藏的重要寺院之一,与敏珠林寺齐名。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军队侵扰西藏期间,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颇罗鼐掌管西藏地方政权期间(1728—1747)又加以重修。

敏珠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六大寺之一,由鲁梅•慈臣协绕首创于10世纪末,位于现西藏山南扎囊县扎囊河以东的扎期区。公元1676年,五世达赖的经师、宁玛派的一位伏藏大师仁增•吉美多吉重建敏珠林寺。1717年毁于战火。1720年再度重建。现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

寺内主要建筑为祖拉康佛殿,坐西向东,高三层。底层为大经堂,面阔5间,进深6间,内有20根方柱,其中有两根高5。5米的林柱通向二层。二层中间为天井,周围有5 座小佛殿,还有一些僧舍。第三层有两个佛殿,其中一个喇嘛拉康佛殿内,绘有历代著名宁玛派喇嘛像。敏珠林寺最大的佛殿是桂花康,底层经堂进深7 间、面阔7 间,为两层建筑。

主殿祖拉康墙壁上绘有多头多臂、面目狰狞的佛像,这是宁玛派寺院的一大特点。按藏传佛教的解释,这些威赫忿怒的护法神灵,是寺院防御敌人和恶魔的守卫者,被称为“护法神”。这种造型粗放、夸张的神灵形象,是西藏密宗艺术的代表,与原始苯教艺术有着密切关系。

敏珠林寺以注重研习天文历算、主持藏历编纂、藏文书法和藏香制作而著称。

拉萨多数有名的寺庙拉萨多数有名的寺庙都建在山沟里。多数山沟都是树木稀疏,或者几乎见不到树。但是,热振寺却是另一番景色。溯热振藏布而上,美景就不断在眼前变换表现方式。时宽时狭的河谷是常年的草场。水流清澈见底,柔曼恬静,偶尔湍急而白浪翻滚,平添一股朝气。河的左岸,一丛丛茂盛的灌木遍布整个山坡;右岸则是覆盖着皑皑白雪和满坡秋草的高山,和以往见过的荒山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没到热振寺先看到连绵成片的树林,蔚为壮观。热振寺就静谧地安卧在几十万株古柏的怀抱里。

热振寺本身也别具特色。土石结构的围墙补实无华,和多数名寺的气派华丽截然不同。百余平米的大殿里的殿中殿,供奉着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佛像。后殿是阿底峡、仲敦巴、俄师徒的塑像。一般寺庙里显赫的宗喀巴像在这处于一隅,而且塑像也比上述三尊小得多,主殿西侧偏殿供着阿底峡和一至五世热振活佛的塑像以及六世热振活佛的灵塔和塑像。寺周围号称有108泉和108塔,现在仍可看到许多佛塔散布在古柏间。喇嘛们住在家人修建的一个个院落里,俨然形成了一个修行村。

热振寺始建于1051年(宋皇佑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比拉萨著名的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早350年以上。热振寺的创建者是藏传佛教噶当派始祖仲敦巴•杰哇迥乃。据东嘎•洛桑赤列先生在《红史》注释中考证,仲敦巴藏历“火空海”纪元381年即公元1004年生于吐蕃堆龙(今堆龙德庆县羊八井一带〉的富贵之家,先后师从赛尊、班智达弥底学习佛经和梵文、声明学。1045年,他拜孟加拉佛学大师、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学者阿底峡为师。阿底峡大师圆寂后,仲敦巴率徒众修建了热振寺和供奉阿底峡法体的银塔,使热振寺名重一时。在此,仲敦巴继承和弘传阿底峡的经教,逐渐形成了噶当派。其后一个多世纪内,噶当派的影响和寺庙遍及整个藏区。

作为噶当派主寺的热振寺则声名显赫,历久不衰。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西藏通史》认为,“噶当派是各教派之源头”,足见热振寺的历史地位。15世纪初,针对各教派歧见纷存,教规废驰状况,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著的《菩提道炬论》撰写《菩提道次第论》,使噶当派宗奉的教理更加完善,创立了格鲁派的思想体系,取得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史称新噶当派——格鲁派。以后,热振寺也成为格鲁派的重要寺庙。热振寺的历史,可以说是朗达玛灭佛后藏传佛教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热振寺历史上建筑恢宏,气象雄伟。五世热振活佛时派人到内地各大城市募捐修茸热振寺,使热振寺的规模和气势更加宏大。

光荣的爱国传统,使热振寺焕发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由于热振寺的历史地位,热振活佛的权威和声望极高,为藏传佛教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热振活佛几度出任摄政,爱国精神一脉相承。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因色拉寺僧人涌入策墨林拉章,放出被拘禁的摄政策墨林,殴打噶伦,对抗皇命造成与驻藏大臣武力对恃的局面,三世热振阿齐图(一说阿旺益喜次臣嘉)受命于危难之际,接替七世班禅担任摄政,平息了事态。

随后,三世热振又解决了江孜白朗地区差税不均问题和康区察雅寺院活佛间争夺属民的战乱,以及英国人骚扰南部洛门地区的问题。1855年十一世达赖圆寂后,三世热振再度出任摄政。其间,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战乱,三世热振活佛在时局动荡之际治理西藏,坚持国家统一,发挥了显著作用。

五世热振活佛土登强白益西•丹增坚赞于1934年十三世达赖圆寂的次年,经中央政府批准出任摄政,被赐为“辅国宏化禅师”。当时,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野心毕露,在上层中拉拢亲帝势力,极力挑拨汉藏民族关系,妄图把西藏从祖国版图分裂出去。1934年举行十三世达赖灵塔落成仪式和1940年举行十四世达赖坐床仪式时,英帝分别派怀特、古德(驻锡金行政官)到拉萨监督和挑拨。五世热振活佛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为汉藏民族关系方面作出了许多可敬可泣的事情”(《西藏通史》941页)

1934年热情接待黄慕松为使者的中央政府吊唁十三世达赖代表团,就改善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系进行谈判,支持中央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办事处;妥善处理西藏、青海、西康交界处的冲突,在摄政7年间相安无事;抑制和削弱上层亲英势力,密切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十四世达赖的认定和坐床上,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领导僧众念经祈祷祖国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总之,热振活佛任摄政期间是清末以来西藏与祖国内地关系最好的时期,热振活佛被公认为爱国主义者。

1941年热振活佛卸任后,达扎上台,亲英势力迅速膨胀,掌握了噶厦的主要权力,开始进行分裂活动。1942年设立“外交局”;1947年在印度泛亚洲会议上以国家名义参加并把雪山狮子旗(藏军军旗)作为国旗悬挂,受到中央政府的强烈谴责。面对这种情况,热振活佛忧心忡忡,“这一状况继续下去,西藏必将为帝国主义所吞并,这是我们无法忍受的”,要求中央支持重新当政,“为增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作贡献”。这引起了分裂势力的极端仇视和嫉恨,他们以“倾向内地中央”的罪名动用武力拘捕并暗害了年仅37岁的热振活佛,不准转世,还野蛮毁坏了热振寺。

第六世热振活佛单增晋美,1948年藏历十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拉萨,3岁那年被认定为五世热振转世灵童。1955年他作为大呼图克图热振活佛的继承人,正式接受了“热振阿晋图•诺门罕”的称号。60年代初,六世热振先后两次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接见。此后,他曾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西藏自治区分会副会长、拉萨市佛协会长等职。六世热振也是一位佛学造诣深厚、知识渊博,在他所著的《热振寺的变迁》、《历世热振活佛》等书中表示:“五世热振活佛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的继承人要遵循他的遗愿,为维护祖国统一,为建设繁荣、幸福的新西藏,贡献自己一份力量。”1997年2月13日,第六世热振活佛圆寂。2000年1月16日藏历土兔年十二月十日第七世热振活佛被正式认定,入主热振寺。

纳塘寺(那当寺、拉尔塘寺),在距日喀则市区20公里处,清雍正皇帝曾赐名“普恩寺”。纳塘寺的藏语意为“象鼻平地寺”。传说1039年(藏历第一绕迥之土兔年),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西藏传教,途经此地休息时,问随行的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第子们回答说:“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块大岩石和16只金黄色的蜜蜂。”于是,阿底峡便高兴地预言:“不久的将来,此地就会出现一座有名的寺庙,对我佛的教法广为弘传。16只金典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征着寺庙。”并说“此地殊胜,是16尊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吉祥无比。”
  
1153年(藏历第三绕迥之水鸡年),即阿底峡圆寂近百年之际,噶当派弟子董敦•罗追札巴在这里创建了纳塘寺,后逐渐发展成为纳塘寺系统。董敦•罗追札巴是侠尔瓦大师(1070-1141)的著名弟子,于1106年(藏历第二绕迥之火狗年)生在西藏夏阁河之加喀则邬芒村董氏家族中。曾拜俄措寺堪布多巴钦波的弟子嘉杜为师习经,主要修习戒律经教。后来,到前藏从侠尔瓦在师学经十年。大师非常喜欢他,将噶当派的全部教法传授于他,名列众弟子前茅。侠尔瓦死后,他在纳塘地方讲经传教达十二年(1141-1152),聚集了一些僧人,于1153年创建纳塘寺。此后的十四年中他住持该寺,制定寺规,招徒传法。晚年将法位传给多敦喜饶札,自去拉多绛之达德曲隆地方(今萨迦到境内),于1166年(藏历第三饶迥之火狗年)圆寂,享年61岁。纳塘寺以传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204年进藏)的律学而著名,不过该寺主要还是传承噶当教典派的法统,成为噶当派著名的律宗道场。据说,该寺第三任法台都孜扎巴曾亲自目睹了三十五佛(即“忏悔佛”,释迦牟尼佛位于三十五佛之首。他们是: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灭佛、竖德佛、梅檀功德佛、无量拘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毕佛、莲花光游戏神通佛、才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尖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市北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德婆罗树王佛)、尊胜佛母(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女性菩萨)、16菩萨(指密教的16菩萨:弥勒、不空、除忧、除恶、香象、大精进、虚空藏、智幢、无量光、贤护、纲明、月光、文殊、辨积、金刚藏、普贤)的显现。此后该寺学者札巴僧格建立了“参尼扎仓”(法相辩经院),觉丹热智等塑造了该寺的大佛释迦牟尼像。法台朗扎巴修建了宁玛拉康,其弟子门朗楚臣修建了该寺的大经堂。第六辈法台尼玛坚赞任命了严持戒律的八虚,严格整饰了戒律。第九辈法台扎巴尊追在元世祖时,常住北京讲经说法,利乐众生。
  
纳塘寺逐步建成后,鼎盛时期共有扎仓4个、经堂13个,以及常住三千余人的僧舍。据《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寺庙内有加持力的佛像经塔极多,特别是一尊名为曲米度母(是从曲米迎请来的度母像)颇为神灵。还有颇罗鼐台吉时雕刻的《甘珠尔》大藏经版,释迦佛本生事迹版,十六尊者的挂像版等印版。其内供的佛宝遗物有仲敦巴大师的水晶手杖,很多噶当前辈祖师的用具遗物。特别是纳塘的历任座主都是十六尊者圣人的化身,他们曾经用过的资具很多是非常珍贵的。”佛像中最为灵异的有合金铜制的弥勒佛像,相传是从印度迎请来的;还有特别大的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像以及菩萨、罗汉、护法神像。各个殿堂的墙壁及转经回廊等处,都绘有各种精美的壁画,题材为佛本生图、建寺史迹、高僧传记及显密佛像、本尊、坛城等。寺庙内曾保存着大旦的元、明、清以来的唐卡等文物,还有明永乐十七年(1419)和二十一年(1423)的敕诰各一件。大殿外的廊檐上曾挂有清雍正皇帝新笔题书的“普恩寺”的金字匾额。措钦大殿旁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塔殿,殿内是该寺历代祖师、法台的灵塔。其中最大的一座造型奇特,呈方形而多角,塔身下部一二两层内四周各有窟殿,窟殿里共有16个小经堂,各个小经堂中都供奉着佛、菩萨、护法神造像。该寺兴盛时期有僧侣三千多人,但到西藏民主改革前仅有一百六十余人。由于年久失修,到民主改革前,该寺各经堂殿宇都已倒塌,仅剩大殿,文革中亦被毁。20世纪80年代,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复,并已集中了一批僧众在寺内从事宗教活动。

纳塘寺设有著名的“纳塘印经院”,它是西藏最早的一座印经院。据古代藏文史籍记载:元初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国师尊巴绛央委托前藏欧巴•洛赛益西等人编纂藏文《在藏经》(即:《甘珠尔》和《丹珠尔》),并派洛赛益西驻纳塘寺。洛赛益西与译师索南沃赛、若南秋崩一起将藏区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各种抄本搜集齐全,整理编辑了藏文《大藏经》抄本,存放于纳塘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后,佛学大师布敦•仁钦珠(1290-1364)应蔡巴•贡嘎多杰的礼聘对纳塘抄本《大藏经》进行了重新整整、分类和编目工作。入《大藏经》之籍以译典为限,译典分为经、咒两部分,其中再分为佛语和论疏两类,于是有了《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名称。清康熙年间,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亲自下令建造《甘珠尔》印经院。迄至18世纪中叶,颇罗鼐•索南道吉(1689-1747)执政时期,大力发展印经事业,他从各地选拔技术人才,刻成全套藏文《大藏经》木版。然后以布敦•仁钦珠编纂的《大藏经》抄本为底本,刻制了卷帙浩繁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西藏印经版,后被称为“纳唐古版”,其经版及印本现均已失传。后于1730年第七世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责成地方政府的噶伦颇罗鼐抢救、整理西藏古籍及佛教经典,依据纳塘古版为基础。参照蔡巴、布敦目录增补刻印,称为新版,又称官版,先后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刻成了各种藏文书籍的印版。经版中,属经藏部分的《甘珠尔》有108部,属佛经注疏、论著、天文历算、大小五明之学的《丹珠尔》论藏有大小五明之学的《丹珠尔》论藏有215部。版成后并由当时的班神和达赖加持开光后存于纳塘寺印刷流通。该版的第一批印本,在日喀则扎仁伦布寺和拉萨布达拉宫内尚保存有原本。纳塘版,除内容收集十分广泛丰富外,还具有套色的版画。譬如:现存的《释迦西行传》版本,图文并茂,与现代的连环画相似。
  
纳塘寺在西藏佛教印经事业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愧为西藏历史、文化的宝库。

帕竹噶举派另有一座寺庙叫泽当寺,是1351年由绛曲坚赞建立的。该寺以讲习显宗经论为主,而丹萨替寺则以修习密法为主。帕竹噶举派先后形成八小分支。

托林寺建于11世纪初,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隅,距离武装部招待所约300米,徒步即可到达。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

有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近年来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建议你最好带上手电欣赏,因为殿内灯光比较暗淡。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谷里,有一列长达数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遗迹。另外,在河谷观看扎达土林壮观迷人的日出和日落也是难得的享受。

萨迦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伟佛教萨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采取血统和法统两种传承方式。贡却杰面卒后,其子贡噶宁布(1092-1158)主持萨迦寺。贡噶宁布学识渊博,使萨迦教法趋于完整,被尊称为“萨钦”(萨迦大师),为该派初祖。贡噶宁布的次子索南防摩为萨迦二祖。三子扎巴坚赞主持萨迦寺57年,为三祖。四子贝钦沃布的长子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是萨迦派著名的人物,也简称萨班,或萨迦班智达,是为四祖。

公元13世纪初期,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用武力统一了中原。1240年元朝阔端进兵西藏前,欲召见在各教派中声誉较高的萨班贡噶坚赞。1244年萨班贡噶坚赞率侄子八思巴(1235-1280)去凉州(今甘肃武威),1247年在凉州会见阔端,并写信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了元朝的对藏条件,把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的版图。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协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于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它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4世纪后半叶,随着元朝的灭亡,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被噶举派取代,但该派仍然维持下来。

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萨迦派对发展藏族文化起过重要的作用。萨迦派协助元朝统领西藏时期,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战乱局面,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当时萨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不少的译著和作品留传下来,如萨班的《萨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论》都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迦寺建筑在仲曲河两岸,故称萨迦南寺和萨迦北寺,全寺共有40余个建筑单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建筑群。公元1073年贡却杰布初建萨迦北寺时,结构简陋,规模很小。后经萨迦历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断扩建,加盖金顶,增加了许多建筑物从而形成了逶迤重叠、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为“帝师”,统领西藏后,萨迦北寺又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机关所在地。

萨迦南寺是公元1268年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萨迦本钦是元朝时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首席官员)释迦桑布主持兴建的,当时一些汉族工匠也参加了施工,后屡次扩建整修,气垫宏伟,平面呈方形,高墙环绕,总面积14760平方米。

萨迦南寺基本上仿照汉区古代城池样式,是具有很好防御性能的坚固城堡,护墙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内为殿堂僧舍。大经堂总面积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直通房顶,最粗的木柱直径约1。5米,细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间的话根柱子,被称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据传为忽必烈所赐)、猛虎柱(相传此柱由一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为一野牦牛用角顶载而来)、黑血柱(相传是海神送来的流血之柱)。正殿高约10米,大厅可容纳近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及八思巴塑像。萨迦寺另一重要殿堂为欧东拉康,内有11座萨迦法王灵塔,殿内墙上绘有八思巴早年的画像和修建萨迦寺的壁画。殿后堂有反映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萨班与阔端会晤的壁画。欧东拉康的南侧有座“普康”,是该寺修密的宗僧人诵“普巴(多见橛)经”的处所。

从南寺大殿出来,经廊道而至前院,再沿数十级长梯,即可到大殿顶层。平台的西、南两面有宽敞的长廊,廊墙上绘有珍贵壁画,南壁绘有萨迦祖师像,西劈绘有大型曼陀罗(坛城)。

萨迦南寺曾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在1948年的大修中,局部有较大的改变,在大殿前增加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大殿内的木板壁改成了泥墙,重绘了不少壁画,尤其是把围墙上开有垛口的女儿墙改成西藏形式的平合檐等。但从整体上看,南寺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藏式平川式寺庙建筑的代表。

萨迦王朝当政时期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因些,萨迦寺除了具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外,还有一些官署府邸之类的建筑。公元1265年八思巴回萨迦寺时,为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喇让”,专门管理他的私人财物和有关事宜。八思巴死后,传至贡噶洛珠坚赞时(14世纪前半期),萨迦昆氏家族分裂为4个“喇让”(“喇让”原指西藏宗教领袖的住所,后演变为宗教领袖办理政教事务的机构),“喇让”则以父子相承,而萨迦法王的宝座则由这4个“喇让”轮流继任。这4个“喇让”为:细脱喇让、拉康喇让、仁钦岗喇让和都却喇让。

细脱喇让的建筑为一长56。6米宽40米的长方形四合院,高四层共16。3米。原来是八思巴任法王时管理卫藏十三万户时的官邸,后来一直是萨迦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最后成为四大喇让之一。

拉康喇让的建筑原是八思巴圆寂的地方,在萨迦南寺大经堂右侧城堡内,有三楼一顶,高与大殿差不多,后为四大喇让之一。

仁钦岗和都却两个喇让,均为八思巴时代的建筑,具有相当规模。至15世纪时,三个喇让绝嗣,而都却喇让的阿旺贡噶仁钦和白玛顿堆旺久兄弟,为了争夺萨迦法王的王位,发生矛盾,互不相让,于是分别建立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萨迦法王就分别由这两房中的长子轮流担任。他们的宫殿建筑当然也是萨迦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迦寺从建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间萨迦王朝统治全藏70余年,寺内所藏文物极其丰富,其中尤以经书最为著名。萨迦寺的图书资料集中在三个地方,即北寺的“乌则”、“古绒”的藏书室和南寺的大殿,藏书的总数约有24000函左右。“乌则”为该寺最早的藏书室,据说在八思巴以前就放满了图书,八思巴时代也有少量的珍本藏入该室。该室除藏有大量古藏文抄本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梵文贝叶经和汉文经卷。这些经书部部都由金汁、银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写成。南寺大殿的藏书数量最多,据说这里的书籍是八思巴任法王时集中了全藏的书写家抄写的。“古绒”藏书室内的绝大部分藏书也是手抄本。其书写时代可能稍晚于“乌则”和南寺大殿。此外,这里还藏有一部明永乐八年附有御制后序的内地印制《华严经》。北寺“古绒”藏有天文、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书籍3000函,其中很多是宋、元、明各代的手抄本和稿本,而且多为历代法王批注校释过的珍本。现在保存完好而又为人们特别珍视的要算南寺大殿法墙中的藏书,大殿后部和左右两侧靠墙处为通壁大书架,架上摆满了经文典籍,大小版本约有2万余函,其中最大一部名为“八千颂铁环本”经书,长1。31米宽1。12米。这些经典中有的珍本和孤本,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萨迦的藏书和壁画可以同敦煌相比美,称之为第二敦煌。除这三个较大的藏书室外,其它小殿和两个法王的颇章内,也有为数不少的抄本和印本书籍。

除些之外,萨迦寺还存有历史档案文件十作箱,据说其中有不省是萨迦派执政时期的重要文件,其它多系乌拉差役、税收、封文、民间诉讼之类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土封建农奴制度的珍贵资料。此外,萨迦寺还藏有印版2000余块,其中有“萨迦历代史略”、“萨迦教主法王传记”、“萨迦传法记”等颇有价值的印版。

萨迦寺的历史文物非常丰富,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哭、刺绣、供品、瓷器以及法王遗物等。其中年代悠久、制造精美、价值很高的文物有两颗印,一为玉质梵文印,一为铜质刻有汉、藏、蒙三种文字的三体印,上面刻有汉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礼部造”字样。据不完全统计,萨迦寺的各种佛像约有两万多尊,其中很多系元、明以来的珍贵文物,其中铸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识的铜佛有数十尊。萨迦寺有四件珍奇的宝物,即贡布古如(由竹青白瓦巴从印度请来的依怙神像胶)、朗结曲丹(由大译师帕白洛扎瓦修建的佛塔,塔里经常出水,被视为神水)、文殊菩萨像(系萨班的本尊像,据说在像前念七天文殊经就能打开智慧之门)、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佛像),四大奇宝中三件是佛像。萨迦寺的镇寺之宝是当年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一个黑木匣子,匣中有一只硕大的白皮书海螺,寺中僧人视其胜于生命,只有宗教吉日才开启木匣,捧出海螺由高僧吹奏。萨迦寺收藏的各种瓷器约有2000余件,其中多为元、明时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唐卡和壁画是西藏寺院绘画艺术的两大奇葩,萨迦寺仅唐卡就存有3000余幅,据鉴定,宋、元、明时期的珍贵唐卡有360余幅。萨迦寺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除了宗教内容外,壁画还记录了八思巴来往内地和西藏,在北京受封等场面。萨迦寺藏有萨班的袈裟一件,翠红金丝缎面、红绸里、绣花鞋一只,系内地制品,八思巴遗物有凉帽一顶,鞋三只,也系内地制品。此外,该寺还珍藏有元代武器多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萨迦寺每年都举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独具特色的要算萨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刚神舞法会。萨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历七月进行,冬季社舞历十一月十十九日开始。神舞表演时,舞者都戴着萨迦寺护法神和各种灵兽面具,神舞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藏传佛教密宗神舞的灭杀魔鬼的基本内容。每年适逢这两个法会时,成千上万的远近僧俗群众都要赶到萨迦寺朝拜观瞻,祈祷神舞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

尽管绒布寺称不上世界上最老的寺庙,但却是海拔最高的,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著名的连锁酒店很可能因为这里的旅游潜力而建造新的宾馆。

寺庙始建于1902年,建造者为当地的一位著名喇嘛,最多时曾有500名僧侣,在1983年又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建,寺庙中的壁画颇值得观赏。在这里可以留宿,但设施比较简陋,还有小商店和饭店,如果在户外搭帐篷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里最吸引人的就要数附近的喜马拉雅山了。登山专家认为这里是远眺此山的最佳地点。从这里出发经过峡谷、悬崖与怪石到喜马拉雅山山底步行需2小时,坐车只要15分钟。要看喜马拉雅山最好是一大清早,这时候景色最迷人。

交通:要去绒布寺,最好包车,从新定日出发,这条线上很少有便车。

食宿:绒布寺除了一家招待所,寺内也可以接到住宿,寺内外都是25元/人,招待所有藏民开的餐馆,一般的主食每份10元左右。

甘丹寺为国内外闻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东达孜县境内旺波尔山峦的山坳里。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默朗钦法会(大祈愿法会,又称传大昭),集结八千余名僧众,诵经祈祷,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格鲁派的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堆瓦增巴•札巴坚赞、噶纠瓦•塔玛仁钦等师徒九人,前往旺波尔山勘测地址,在拉萨仁青贝等的赞助下兴建寺庙,由宠仁钦白和仁钦伦布总管。赤妥康、大殿、僧舍七十余间当年建成。跟随宗喀巴的五百名僧侣云集到这里。公元1410年2月5日,宗喀巴被迎请到甘丹寺,主持盛大的开光仪式,并担任第一任甘丹寺池巴。以后,甘丹寺又经历了九十五代池巴的经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甘丹寺,藏名,即兜率天之意。意思是具足喜或善的最胜寺院。又作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清雍正年间(1722-1735)曾赐名永泰寺。

寺内主要建筑有拉基大殿、阳八犍、经堂、赤妥康、昂久康、厦孜、绛孜扎仓以及康村、密村等建筑。

甘丹寺系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它的出现,标帜着藏传佛教已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创立了起来。就寺院建筑来说,也是个变革。格鲁派整顿教规,严格戒律,改革寺院组织,把学经制度规定得很严格。寺院的经学院性质更为明确。因此,措钦、扎康、康村建筑,以及寺院的总体布置,都是围绕着学经而展开的。建筑上为了适应这种功能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对以后的寺院建筑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在政治、宗教,还是在建筑、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近几年来得到修复。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关于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玫瑰?)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黄教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拉萨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该寺是1419年由宗喀巴的弟子绎钦却杰•释迦益西在柳乌宗贵族朗卡桑布的资助下修建的。18世纪初,固始汗对色拉寺进行扩建。使它成为了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色拉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色拉崩钦”,意为色拉寺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据传在公元15世纪末,由印度传来一个金刚杵,人称飞来杵,后由结巴扎仓堪布于藏历12月27日迎入丹增护法神殿中供奉。过去,按习惯每到12月27日清晨,结巴扎仓的“执法者”骑上快马将金刚杵送往布达拉宫呈给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对金刚杵加持后,再快马送回色拉寺。这时,结巴扎仓堪布升座,手持金刚杵给全寺僧众及前来朝拜的信众击头加持,以表佛、菩萨及护法神的护佑。每年这天来色拉寺等待击头加持的信徒数以万计。

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如释迦益西从北京返藏时带回的皇帝御赐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其中释迦益西的彩色丝像,长109厘米,宽64厘米,虽经500多年,但色彩仍很鲜艳。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是用金汁抄写的,十分珍贵。据统计色拉寺有上万个西藏本土制作的金铜佛像,还有许多从印度带来的黄铜佛像。这些佛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体现了灿烂的西藏宗教艺术。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庙之一, 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解放前这里的僧侣数目多达10000人。位于拉萨市西郊10千米处的根培乌山上,海拔3800米,沿山势逐层而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扎仓(僧院)。该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嘎桑的资助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的,名为“白登哲蚌寺” ,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哲蚌寺建成后, 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1464年, 哲蚌寺建立僧院, 传授佛教经典。

哲蚌寺内喇嘛大都很友善,若能邀得他们陪同游寺,肯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由大门看去,建于后面的供殿轮廓逐步升高,殿宇相接,群楼耸峙,规模宏大。

从哲蚌寺沿西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一个大门后的左侧是一条小路,旁边流水潺潺,经常会有一些藏族妇女在溪边洗铃铛。走上一个山间的小平台,可以俯瞰山谷的景色。继续往上走,左边远处有绘在山石上的佛像,后面的铁架子就是雪顿节时的晒佛台。每年雪顿节哲蚌寺都会举行晒佛仪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来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祈福,场面十分壮观。著名的甘丹颇章就在右边一处有很高台阶的地方。甘丹颇章大门前面有一个小佛殿,里面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甘丹颇章有3层,每个窗口都种了许多花。这里曾是一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后来五世达赖掌管地方政权,在布达拉宫完成扩建后,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由于达赖是在甘丹颇章建立政权的,所以史称“甘丹颇章王朝”。
  
甘丹颇章的西北侧是措钦大殿。
  
措钦大殿(“措钦”意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筑。大殿中间的大文殊像及白伞盖 像极为精致。这里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这是哲蚌寺在破土新建时,宗喀巴从“廓布山法库”掘出的一只法螺,赠予弟子扎西班丹,预祝他建寺圆满成功,并以此为基地,弘扬佛法,广建寺庙。弟子扎西班丹把它尊为佛祖所赐的寺宝,珍藏在寺内。大殿后面是扎西斑丹当年修行的净室。
  
措钦大殿里还保存有一到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四壁,绘有许多精彩壁画,有释迦牟尼的百行转图、人间形成图、生死轮回图等。措钦大殿东边有一个半地下的很小的山洞,只能容一个人进入,名叫“让迥玛”。它原来是宗喀巴闭关静修的地方,也是哲蚌寺最早的建筑。
  
大殿3层是强巴佛(未来佛)殿。这尊强巴佛像是当年宗喀巴在世的时候由他亲自开光的,极为著名。除了宗教的意义以外,我个人认为它是西藏所有强巴佛里最传神的一尊,实在是西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强巴佛殿再往上就是用金轮、宝幢装饰的大殿的金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措钦大殿旁边有一座西藏最大的厨房。哲蚌寺在全盛的时期有一万多名僧侣,他们每天早课的时候要喝酥油茶,平时要吃饭,可以想象给这么多人煮水、做饭的锅该有多大。
  
哲蚌寺的建筑很多,出名的除了“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就是四大“扎仓”和所属康村等。

寺院的四周没有草木,都是砂石荒山,寺内却有几处树木繁盛的院场。这便是哲蚌寺的辩经场。每个扎仓(即僧院)都有两个这样的辩经场。辩经场一般设于扎仓附近,主位有一级一级的辩经台,辩经的时候喇嘛依次就坐,原则上全寺喇嘛都可辩经,但实际上能够凭着足够佛学知识而登上辩经台的,只有少数能够逐级在扎仓和全院性的大辩论中获胜,最终取得最高荣誉“格西”学位的喇嘛。
  
哲蚌寺东南500米处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小寺,叫乃穷寺,是历史上西藏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每年考中格西学位的喇嘛多出于此,现在仍是西藏佛学院。另外,乃穷寺大殿及四廊的壁画色彩浓重辉煌,和其他寺庙不同,颇值得一看。

小昭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西藏拉萨市北,座西向东。7世纪中叶,由唐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竣工于大昭寺建成前后。殿高三层,上履金顶,建筑形式仿内地汉族寺庙,后几经梵毁,又依藏族形式重修,原来面目几不可见。据藏文史籍记载,寺内曾供奉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后此像移往大昭寺,改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8岁时等身像)。寺内装饰精美,壁画、彩绘和金银饰物甚多。壁画多为佛像和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及民俗等内容,色泽艳丽,体态生动。该寺原为格鲁派密宗经学院之一,举堆札仓的所在地。建筑物曾遭破坏,现已重修复原。

楚布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之主寺。亦称磋卜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该派黑帽系历代转世活佛均驻锡此寺。

楚布寺海拔4300米,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的楚布河上游,距拉萨西郊70公里。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正在修复建设中的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该寺目前有僧侣300余人。

楚布寺拥有大量稀世文物,值得一提的有:江浦寺建寺碑,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该碑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空住佛,是楚布寺镇寺之宝,是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传说银像塑成之后竟自动悬浮空中达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说;楚布拉千,“拉千”即大佛之意,高约6米,传说为二世噶玛巴所铸。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

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天葬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美称的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距离泽当镇38公里,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筑和题材广博,技艺高超,绘塑精湛的壁画造像,以及众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宝而驰名于世。桑耶寺周围绿树成荫,河渠萦绕,是国家级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

桑耶寺在建筑上可谓内涵丰厚,据说整体结构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位于摩羯陀的欧丹达菩黎寺建造,依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居中的乌策大殿代表须弥山,环绕的圆形围墙象征大千世界最外围的铁围山,平面近似坛城(曼陀罗)。其间,有象征日月的太阳、月亮殿,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座佛塔,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各殿堂。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

桑耶寺圆形“铁围山”围墙以内是芸芸众生所在的尘俗世界,众多塔殿可以随意参观,唯一卖票的地方是“世界中心”一乌策大殿。

传说: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据说其出生后还曾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谓少时蹉跎日后却必成大器--赤松德赞后来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师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松德赞执政以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设计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扬佛法抑制苯教。为此,他曾经先后两次延请“外国专家”一从印度迎请了高僧寂护,从乌杖那国请来了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经,使佛教由此开始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来。

赤松德赞后又授命寂护建造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但建寺过程中却屡建屡垮,原因据说是此地妖气很盛,鬼魔横行。想来寂护大师大概属于书卷气较重空有满腹经纶那类“文化人”,对于这些邪魔外道就好像是“秀才遇上了兵”,一点儿招也没有。看着寺庙老是建不起来,英明的赤松德赞国王那个急的,慌忙就把精通密宗咒术擅长降魔伏妖的莲花生请来帮忙,估计是病急乱投医,国王就当大师是一柔道黑带高手使了。不过大师也拽的厉害,和邪魔外道们飞沙走石一顿开打,其间自然免不了在四处空中来水里去的(要不然现在桑耶和山南一带怎么会留下那么多”战斗遗址”),街边混混们玩真的哪儿玩得过武林正派,何况还是一”外援”,最后终于邪不压正,妖魔们被一顿暴扁打的是鼻青睑肿落花流水,最后有的是流落异乡,逃到了偏僻的藏东崇山峻岭中;有的是”阵前起义”,被大师招安改编成”政府军”--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桑耶寺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桑耶寺,藏文意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又或者”无边寺”、”超出意想寺”、”三样寺”等名称,但一般总称为”桑耶寺”。相传,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为其建寺传法后,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施展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见此景大惊,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得名”桑耶寺”。

参观路线:桑耶寺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初入寺中,也许会被鳞次栉比殿塔林立的奇怪布局所迷惑,但你如果了解了这些单独建筑所蕴涵的意义和在整个寺庙布局中所起的作用以后,你一定会为这座在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建筑群所倾倒、所折服。

桑耶寺的建筑,据说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而建的,全寺的建筑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干世界布局:中央为世界中心须弥山,由一座藏、汉、天竺三种风格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双轮,邬孜大殿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还均匀分布着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庙建筑群的外围是一道圆形的围墙所环绕,象征着世界外围的铁圉山。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罗(坛城)有几分相似。

如果你还为纷繁复杂的建筑所困的话,那么欣赏整个寺庙精妙布局的最好的地方就在邬孜大殿的顶层。在顶层居高四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分别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大部洲,周围可见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绿红四塔星罗拱卫,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将会让你叹为观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大殿正门右前方,寺院自己新修了一座旅馆,大小与四大部洲殿相仿,在整个建筑布局中和整体风格不太协调,显得很突兀。不过这倒是方便了你我这样的旅行者。另外,在这个代表大干世界的小宇宙般的建筑群中,能有一座属于旅行者的建筑在我看来倒颇有点象征意义,它大概象征着旅行者和修行者最终的殊途同归吧。

乌策大殿是桑耶寺的主殿,位于全寺的中心地带。大殿坐西向东,高为三层,底为藏式风格,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样式,因此”三样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桑耶寺邬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九世达赖业绩。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此外在邬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在大殿门口左侧,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记录了赤松德赞于公元779年发布的正式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还挂着一口历经千年的唐式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据说是为纪念赤松德赞第三妃没卢氏(又有一说叫”菩提氏”),她带领三十名贵族妇女削发出家,成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尼姑。

桑耶寺在建筑上可谓内涵丰厚,据说整体结构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位于摩羯陀的欧丹达菩黎寺建造,依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居中的乌策大殿代表须弥山,环绕的圆形围墙象征大千世界最外围的铁围山,平面近似坛城(曼陀罗)。其间,有象征日月的太阳、月亮殿,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座佛塔,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各殿堂。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

桑耶寺圆形”铁围山”围墙以内是芸芸众生所在的尘俗世界,众多塔殿可以随意参观,唯一卖票的地方是”世界中心”一乌策大殿。

从桑耶寺东南地海布日神山俯瞰桑耶,完整的曼佗罗式的”坛城”将展现在你的面前,此地是拍摄桑耶独特造型的最佳地点。体力不好的话就不用爬上山顶,在山腰一座佛塔处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树木葱笼,你看到的寺庙圆形造型不如在山顶上的那么清晰。

寺内光线昏暗,差不多是伸手不见五指,一定要带手电。

乌策大殿晚上六点关门,寺庙的东门也同时关闭。由东门出去到海布日神山和桑耶镇上闲逛的人,晚了须绕道北门回寺。

在招待所门外一左一右有两家商店,如果遇到停电,可以在店铺里买一支手电筒,在店里还可以买到一些矿泉水、可乐等饮料和方便面、饼干和电池一类东西。

寺内与寺外均有野狗。无事不要招惹,更不能抚摸,以免跳蚤缠身。

交通:桑耶寺居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海布日神山脚下,前往颇要费些周折。首先要从拉萨或者泽当乘车在桑耶渡口下车(拉萨至桑耶渡口的班车车程为二-三个小时;泽当至桑耶渡口的班车车程为一小时),然后下车从一个写着”桑耶风景区”的门下进入雅江渡口登舟,有时会有人在门下卖”桑耶风景区门票”。不过一般只要是乘坐大客车或中巴抵达,穿着上也随意—点儿,再和那些去桑耶朝佛的老乡一起进去,卖票的也多半不会找上你。

过去需在桑耶渡口乘平底渡船过江,大概要花一个小时。

近来去桑耶寺可走近旁的过江大桥,取其安全快捷,但似乎远离了那种坐船过江的感觉,而更加接近现代城市。如何选择,视自身情况而定吧。

坐船过江的,弃舟登岸,有桑耶寺的车在岸边接人到寺里,票价5元/人。早几年的东风大卡车现在已换成了中巴车,虽然路仍很烂,风沙仍极大,但比起以前在东风车厢满嘴沙子要好了许多,据说人来得多的时候,还是要用东风车开出来接人的。

住宿餐饮:桑耶寺招待所就在”铁围山”里,一个较为简陋的三层楼招待所,却是众多朝圣老乡和四方游客的汇聚处。进门左手第一间房是住宿登记处。房间有三人间、四人间、五人间。每层有一公共厕所,三楼的厕所没有屋顶。没有洗漱间,所有洗漱工作,都要到楼下院子里一口压水井旁完成,有时人多还得排位,可以相互帮忙。除了桑耶招待所可以住宿,从寺庙东门出去的桑耶乡里也有乡招待所,桑耶乡派出所里也有一个招待所。桑耶寺餐厅和桑耶寺招待所在一起,有炒面、炒饭、咖哩饭、炒菜,也有啤酒、酥油茶。出桑耶寺东门外有几间藏味餐厅和四川饭馆。雨季时这里的苍蝇奇多,个头很大。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于是,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两套达赖拉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世袭殿等殿堂。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除常年拨给专门维修经费外,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隆重开工,在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下,工程历经五年,胜利竣工,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以新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来客。

布达拉宫的建筑外景: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主楼高117米,共13层,东西长370余米。山下附属建筑有雪老城、龙王潭等。它是当今世界上海拨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东庭院(德央夏):系白宫正门前面平坦广阔的平台。面积为1500余平方米,其西面为白宫主楼,东面为僧官学校,南北面为住房。

白宫门廊:此门廊有通往白宫的大门,四壁均绘有壁画,其中北壁绘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南壁绘有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

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系白宫主殿,也是白宫最大的殿,面积为717平方米,内有34根柱。北侧面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殿内四壁满绘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原达赖喇嘛坐床等重要庆典均在此举行。

西日光殿:此殿是早期修筑的达赖喇嘛的起居宫,位于白宫顶层。由福地妙旋宫、福足欲聚宫、喜足绝顶宫、寝宫和护法殿组成。

东日光殿:此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扩建的起居宫,位于白宫顶层。由喜足光明宫,永固福德宫、护法殿、长寿尊胜宫和寝宫组成。

弥勒佛殿(强康):主供弥勒佛塑像。左右为长寿3尊,仙女顿珠卓玛等,殿内沿供有其他佛像和佛塔,西侧设有八世达赖喇嘛宝座。

金顶区:金顶区位于面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顶,共7座,金顶上有许多鎏金装饰。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幢、经幡等装饰。

坛城殿(鲁朗康):殿堂中心为桑旺堆巴坛城,东面为德却坛城,西面为吉杰坛城。桑旺堆巴(密集)、德却(胜乐)、吉杰(大威德)均为密宗本尊。殿内四周绘声绘有壁面,大都是佛教名人名寺及教史。

殊胜三界殿(萨松朗杰):殿内供奉一块用藏、汉、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牌位上方所供为清乾隆皇帝肖像。周围有金刚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内尚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万两白银铸造的十一面音像。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动在此殿举行。

长寿乐集殿(其美德丹吉):此殿堂设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喜措的宝座,沿墙的佛龛中供奉千尊无量寿佛像。殿内还供奉”埃革则底”护法神和宗喀巴塑像等2000余尊佛像。

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通高12。97米,用优质黄金包裹的灵塔面镶嵌的珠宝上万颗,可谓世间珠玉宝石芸萃。殿内陈设着各种法器、祭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坐像前陈设一座由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曼陀罗)。第3层楼四壁均为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的传记壁画。

上师殿(喇嘛拉康):殿内主要供奉着西藏著名上师的塑像。佛龛中尚有吐蕃王朝赞普像、贤者像等数千尊和佛塔上百座。

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七世达赖喇嘛灵塔供奉在殿堂中央,殿内尚有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坐像,以及佛龛、经书架等。

圣观音殿(帕巴拉康):殿门上方悬挂清同皇帝御书“福田妙果”匾额。殿内正中央供奉的檀香木质自在观音像,为松赞干布所依本尊,属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尚有合金质的六面阎罗王等许多珍贵的佛像和佛塔。

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殿内主要供奉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坐像及其灵塔,并在灵塔前供有八瑞物、八吉祥、七政宝等。

九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殿内主要有九世达赖喇嘛灵塔、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和宗喀巴的坐像,尚有经书架等。

时轮殿(堆廓拉康):殿中心有铜质鎏金时轮坛城1座,其周围有时轮神像和历算家塑像100余尊。

释迦能仁殿(土旺拉康):主供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排列其八大弟子立像,殿内设有七世达赖喇嘛宝座以及存放手抄甘珠尔经典。

无量寿佛殿(蔡巴拉康):殿中间的佛座上供奉9尊无量寿佛塑像以及白度母、绿度母塑像各1尊。殿堂四周满绘壁画。

法王洞(曲吉竹普):系七世纪叶蕃时期的建筑,被西藏佛教徙尊称为法王的松赞干布当年曾在此修行。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尔东赞(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塑像,后者相传为藏文创始人。尚有早期珍贵的壁画。

普贤追随殿(公桑吉珠康):殿中间佛座上供奉铜质鎏金释迦尼坐佛,左右为观世音和五世达赖喇嘛像等。

响铜殿(利马拉康):此殿供奉的佛像皆为响铜(合金)铸造,有释迦牟尼像、无量光像等约3000余尊,其中大明宣德和永乐时内地制造的塑像可达上百尊。

红宫二回廓:素有画廓之称。回廓四周满绘面达拉宫修建史、红宫落成庆典和佛事活动等壁画。

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西平措):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达725平方米,内有44根柱子。西端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殿堂四周满绘壁画,面积达280平方米,其中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资料。殿内木构梁檩均有木雕镂空佛像以及各种动物和花纹图案。

菩提道次第殿(朗仁拉康):主供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坐像,殿内还供奉格鲁派及噶当派名人铜像等。

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银铸塑像,其东侧为8尊莲花生传承祖师塑像,西侧为8尊莲花生变身塑像。殿内尚有8座银铸善逝佛塔,经书架上存放着第司桑杰嘉措时精刻的甘珠尔经。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色东康):殿堂高3层,内有16根柱,殿中央供奉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通高12。6米,塔身用金皮包裹,耗费黄金3721公斤,塔面镶嵌各种珠宝上万颗,殿内尚有十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灵塔,以及8座镶有各种珠宝的银质善逝佛塔等。

世袭殿(冲热拉康):殿堂正中并列供奉金质释迦牟尼塑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喇嘛塑像,其右侧是一世到四世达赖喇嘛塑像等。西侧是药师八如来塑像。邻西墙是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坐像及其灵塔。东、北壁的经书架上存放着藏文丹珠尔经。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物的历史文物有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还有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金银器、玉器、瓷器、珐琅和工艺珍玩等。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这尊佛像凝聚着历史,凝聚着藏汉交流的深情厚意,它与大昭寺门前最著名的唐蕃会盟一道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古朴的大昭寺历经千年岁月,香火却长盛不衰,如今更是游人如织,其神、其圣已非一般。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建成时,西藏还没有僧人。后来,经历代扩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开始有少数僧侣看管寺庙,但不属于具体教派。黄教兴起后,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在这里举行。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设于寺内。大昭寺由此可说是西藏历来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所在。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现供于大昭寺。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囊廓。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唐蕃会盟碑。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O。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大昭寺传说一: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大昭寺传说二: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传说三: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参观路线:上午参观的游客要从正门进去,右手就是售票处。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 (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雀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瘦骨嶙峋的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小殿内置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5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由于实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格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个法王里面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边的一个,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给中原,介绍给汉族和蒙古族。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在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要看一下,内容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镐,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视大昭寺广场以及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大昭寺的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友情提醒: 大昭寺金顶--底层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那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俯视: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可独自一人,避开参观高峰时间,一大早随转经人流涌入大昭寺。在燃燃不息的酥油灯火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大昭寺位于旧城市中心,可步行前往。乘中巴或三轮车在藏医院下车,朝大昭寺广场方向走。

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市西面的尼玛山南坡上,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大小金顶14座,扎仓4个,灵塔殿、大小经堂等56座,是后藏最大的寺院,也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9月。1446年,宗喀巴的第八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为纪念去世的经师希饶僧格,聘请西藏、尼泊尔工匠在日喀则精制了一尊2。7米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为安放此像,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权的资助下,于公元1447年9月开始动工修建寺院,历时12年将所造之像置于该寺净室内。开始寺院定名为“岗坚典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来根敦珠巴将其更名为“扎什伦布巴吉德经钦却唐皆南巴杰娃林”,意为吉祥宏固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取“吉祥须弥”之意。据史书记载,根敦珠巴是后藏萨迦人,也是第一个把黄教传到后藏的人。后来在建立达赖活佛转世系统时,他被格鲁派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公元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受扎什伦布寺之邀,担任了该寺的16任法台。自此,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占地约18。5公顷,建筑均面南偏东。寺院中心为殿堂区,建有措钦大殿、拉康、班禅拉章、强巴殿、晒佛台等。其南北两侧为扎仓和密村(僧舍)。寺院南部有几片果树林卡,林卡东部系原班禅堪布会议厅所在地。

措钦大殿(大经堂):位于全寺的中心地带,面阔九间,进深七间,有四十八根柱子,是全寺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447年,至1459年落成,可容僧众3800人。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殿,供奉着释迦牟尼镀金佛像。

甲纳拉康:意为汉佛堂,这在西藏其它寺院是没有的。它位于四世班禅灵塔殿西侧,是七世班禅丹必尼玛在乾隆年间所建。殿内专设一室供奉乾隆皇帝画像原作,像前有一“道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汉佛堂内的偏殿是清朝驻藏大臣同班禅会晤时的客厅。据说过去每逢皇帝传下圣旨,便由驻藏大臣在此佛堂宣读,班禅接旨后,再同驻藏大臣到会晤厅叙谈。在陈列厅还珍藏着清朝皇室赐给历世班禅的金册金印、玉册玉印等无价之宝,以及各种礼品,如隋唐时期的古佛、唐朝的9尊青铜佛像、元朝的赤身女度母像、明朝的永乐古瓷,以及罕见的贝叶经、玉石如意、元明织品等等。

强巴佛殿:是扎寺最为著名的佛殿,殿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强巴佛。据记载,该殿是由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于1904年亲自主持建造的,计用工匠110人,耗时两年,工程花费极大,仅黄金就用了八千多两。强巴佛殿建筑面积862平方米,殿高约30米。整个大殿分为莲花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层,每层顶角各卧雄狮一尊。从大殿攀登到顶层,共有木梯105阶。佛殿全部用方石垒砌而成。强巴佛就在这宏大的殿内结跏跌坐坐在3。8米高的莲花基座上,高26。2米,肩宽11。5米,耳长2。2米,仅眉宇间镶饰的大小钻石就有32颗,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有1400多颗,其它珍贵装饰品更是难计其数。如此巨大的铜铸佛像,绝无丝毫粗糙之处,丰满的佛体、倍感细腻的肌肤都显示出无比精湛的工艺。这尊世上最大的铜佛,所披袈裟也是最大的。据史书记载,强巴铜佛曾更换过两次袈裟,第一次是1904年,第二次是1957年。1985年,扎什伦布寺举行了第三次更换袈裟的隆重仪式。

展佛台:位于扎什伦布寺最东头,是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创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曲康夏:是四世班禅灵塔殿,建成于1666年,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灵塔殿。灵塔高约11米,塔身以银皮包裹,遍身珠宝镶嵌,雕饰华丽,造型生动。建造该灵塔共用去黄金2700两、白银33000两、铜39000公斤、绸缎9000多尺,各种珍珠宝石不计其数。灵塔殿顶为重檐歇山鎏金瓦顶,阳光下光灿耀人,极为宏伟壮丽。四世班禅灵塔,后移置于五世班禅灵塔殿内。

班禅东陵扎什南捷:该殿是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祀殿。文革期间五至九世班禅灵塔遭到严重破坏,无法一一恢复。198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请示中央修一座合葬灵塔祀殿,中央很快予以批准,并拨款780万元及黄金108。85公斤、白银1000公斤、水银665公斤、紫铜皮5638公斤、木材1099立方米、钢材11。8吨,水泥1105。67吨、石料71782块。此外,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及十世班禅大师本人为修建灵塔赠送了相当数量的珍珠、宝石、翡翠、白银等,各地信徒更是踊跃捐赠钱物。灵塔祀殿从1984年4月开工,1988年12月竣工,共历时4年8个月。

释颂南捷:即十世班禅灵塔殿。十世班禅大师在完成合葬五世至九世班禅的遗骨后,悄然圆寂在自己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1989年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了“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灵塔和祀殿的决定”。1990年9月20日,灵塔祀殿正式奠基动工,历时3年,于1993年8月峻工。释颂南捷大殿总面积为1933平方米,高度为35。25米。大殿主体为钢筋水泥框架,用花岗石砌成,殿墙厚度达1。83米,能防御八级地震。整个建筑以西藏古代寺院建筑风格为主,采用现代工艺和古代风格相结合的方式建筑。这是5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灵塔。为此,国家拨专款6404万元,黄金614公斤,白银275。22公斤以及其它许多建筑用料。十世班禅大师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身高11。55米,以金皮包裹,遍镶珠宝。共用宝石868个,珠宝24种6794颗,还有大陨石1个、金制护身符13个,琥珀445个。

历经近五个多世纪风雨的扎什伦布寺,依然以它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神圣而庄严的殿宇耸立于尼玛山上。甘丹寺是自黄教创世以来建立最早的黄教大寺,而扎什伦布寺在后来的发展中,无论从教理、教规、寺院经济及规模,还是以名人高僧倍出,终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来讲,它都当之无愧地成为藏传佛教六大寺的首寺。

觉囊寺座落在日喀则拉孜县欧布琼山山腰处,海拔4600米。始建于公元十二世纪,由贡巴•土杰尊珠主持修建。该寺曾有二万多名僧人,在欧布琼山上有二千多处修行洞和坐禅房,并修建了一座“万佛一见得解塔”,塔高约27米,塔型呈“时轮坛城”,有108个门、108个殿堂。主供佛为喜绕坚赞师徒三尊佛。每年藏历4月15日,该寺举行“时转跳神”活动。

达则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寺庙。原始的老寺庙已经完全废弃,遗址就在离新寺不远的的山坡上,如今只剩下了一点点残垣断壁。印平向巴活佛1985年从四川阿坝藏区来到这里,担任达则寺的住持,并重建寺院。院中的观音菩萨像是2002年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为弘扬佛法特意赠给达则寺的。这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像。

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首府所在地八一镇东南三十公里的布久乡有一座不高的山名叫喇嘛岭,在清幽的山坳里座落着两个不同派别的寺庙桑多白日寺(喇嘛岭寺)和布久寺。前者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后者则属于格鲁派(黄教)。 桑多白日寺主殿呈塔形,共三层,高20多米,内径10余米,底层殿外屋檐有二十角,二、三层殿外屋檐为八角,佛殿上覆金顶,四面墙体分白蓝红绿四色。据介绍,桑多白日寺的建筑是藏汉结合的风格,这在西藏的寺庙中还不多见。寺院三面环山,面对着尼洋河谷地,佛殿上的金顶与喇嘛岭上的青松翠柏交相辉映,半山腰的大树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曳。喇嘛岭山脚下有几家住户,对喇嘛岭寺的历史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当地居民昆乔扎西(音译)告诉游客: “桑多白日寺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铜色山寺’或‘铜顶莲花圣寺’,铜色山是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所居住的净土的名称。桑多白日寺是宁玛派创始人素尔濯普巴的弟子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桑多白日寺的左侧还矗立着一座与它风格迥异的建筑—布久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布久寺建于公元七世纪,寺中供奉着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布久寺和桑多白日寺之间的距离只有几步之遥,两座寺的大殿外都有信徒手举经筒转经。两个不同派别的寺庙近在咫尺,几百年来和睦共处,堪称奇迹。

夏鲁寺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所建古老寺院,位于日喀则市东南20公里处的丛堆山谷,在一片村庄中十分显眼。“丛堆”意为商市,此地在吐蕃时期曾经是西藏十大商市这一,元朝时是西藏十三万户中著名的一个,后来渐渐的萧条,现在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夏鲁万户府的城墙。1087年由夏鲁派高僧洛敦多吉旺秋主持兴建。1329年曾遭震毁,1933年修整。11世纪是西藏宗教史上的非常时期,最后一代吐蕃赞普朗达玛排斥和压制佛教,10世纪时佛教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1世纪才开始复苏。14世纪初叶,夏鲁万户长请来当时西藏最有学问的布顿仁钦珠住持夏鲁寺,布顿一生著有200多种佛学书籍,是西藏大藏经《丹珠尔》的编纂人,是自萨班以后、宗喀巴以前,西藏最伟大的一位佛教学者。由于他从不染指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小,所创立的教派独树一帜,不属于任何一派。他死后,夏鲁寺开始了他的转世传承。

布顿住持夏鲁寺的时候,曾于1333年大兴土木,对原寺加以扩建维修,元朝皇帝给予大量资助,并派去了汉族工匠,因而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元朝风格。寺呈“四合天并”式,前段与主殿对称,两侧各有耳殿。殿顶高脊斗栱。琉璃瓦槽,翘首飞檐,如翼如飞,全然汉族建筑风格醒目的红墙,坯石垒砌,殿堂紧连,又具有藏式建筑特点。这种汉藏合壁的建筑,可以使人联想到当时汉藏两地文化交流的情景。

夏鲁寺由夏鲁神殿和4个扎仓组成,现今4个扎仓已成为民居,散布于神殿的周围。神殿上下有大小49间房子,占地1500多平方米。底层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八大弟子塑像,两边的经堂内分别供奉着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第二层是汉式的四合院建筑,正面神殿供奉释迦牟尼和布顿仁钦珠的塑像,左右配殿昌坛城殿,前殿供奉慈尊佛像和十六罗汉。夏鲁寺的壁画年代久远,因此欣赏价值很高。其中,许多人物和动、植物都带有汉地的风采。回廊上也绘有壁画,有内容丰富的坛城,还有传统的吉祥图案。

遇上心诚面善的施主,寺内老僧会拿出传世几百年的的寺宝给你看。那宝贝共有4件,一件是檀香木拼成的经板,一件是铜坛封装的圣水,一件是西绕炯乃用来洗脸的石盆,还有一件是刻有六字真言的奠基石。那檀香木经板是用108块小木板拼成的,能用不能折,折则不能合,据说有700多年历史,讨一张用这块经板印刷的经文,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收藏。那铜坛里的圣水用红布盖着,还有封条,内盛世界上最洁静之水, 12年方能换一次,据说能洗净108种脏污。那石前白后黑,当地藏胞视为天上掉下来的“宝石”。

古如甲寺位于阿里噶尔县门土乡内,距直达布日寺10公里。是阿里境内唯一的苯教寺庙,坐落在象雄琼钦崩巴山麓,朗钦藏布的三条支流均汇于此。象雄琼隆银城遗址即位于此。相传苯教始祖辛饶米保也诞生在这里,是传说中苯教的发祥地。该寺附近还有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钦洞”,距今近3000年。古如甲寺于1936年由苯教大师琼钦活佛修建,内供苯教大修行者等塑像,另藏有大量苯教经典、法器等。该寺1983年重建,寺主是阿里地区著名藏医单增旺扎,阿里藏医院的奠基者之一。

直达布日寺,在阿里的地区这噶尔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的门土区,距岗仁波钦神山60公里。
  
直达布日寺由宁玛派高僧多扎喇嘛•曲尼桑布始建。按照宁玛大圆满(宁玛派的根本教法,亦称“大圆胜会”。旧密说心性自体性空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普照为化身,三身一切功德任运圆满,即是诸法真实理趋,故名“大圆满”)之说法,此地是地下八政之一,系金刚亥母宫。后由不丹噶举派掌管,改宗噶举派。1947年被哈萨克人毁后又由此迪喇嘛益西班丹重修,并任住持;随后该寺又成为普兰谢佩林寺的分寺,但仍奉噶举派。寺内主供莲花生大师(梵文名“帕达玛萨瓦拉”,亦称“乌金大师”,8世纪时印度僧人)、无量光佛塑像及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空行母益西措杰(莲花生之夫人)、多吉帕姆(胜乐金刚之明妃)8岁时的脚印等。寺内有莲花生、果仓哇、多吉帕姆的三处修行地。寺前有一温泉,泉周围形成大理石般的泉华地貌,香客们在这里可捡到叫做“岗提”的石灰石,据说可以驱病消灾。寺庙周围有许多风化的石林,象征大黑天、天鹏鸟(此岩石底下有白土称“琼萨”,对污水、污土之病有特效)、胜乐父母、药王宫、古如八尊等。
  
直达布日寺西面河流对岸有一紫色岩石象征十万空行母宫,其下方平地为空行母舞台,江畔的红白相间的岩石为空行密道,相邻的黄色、蓝色岩石分别象征财神和狮面空行母宫。江边岩石山采取有一护法神殿,殿内岩洞是果仓哇的修行洞,后被封门,规定一般凡人不得入内,其内供有四壁大黑天(藏语称“贡布”,梵文称“玛哈嘎拉”。古印度把他视为军神或战神)。佛教密宗认为他是大日如来降服恶魔时所呈现的忿怒形,为众护法神之首,系噶举派的主要供奉神)、多吉帕姆泥塑像及果仓哇从圣湖中迎请的一块矿石,极为殊胜。
  
直达布日寺在文革期间被毁,1983年政府拔款重建。

色果查姆寺在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县城距日喀则市84公里)境仙,位于县驻地以东的塔丁乡乃囊村。寺庙西领仆曲河,东接东日嘉山,与山上色结寺形成苯教上下两寺。
  
色果查姆寺建于1161年,由木辛后裔辛顿•益西罗卓创建,为辛仓家族的家寺,系辛仓家族后裔世代相承。辛仓(房名)家族是西藏苯教祖师辛饶•米沃且后裔繁衍生的六大世族之一—木辛家族。据《苯教史》记载:木辛的系谱在后藏。止贡赞普(上丁二王之一)打击苯教时,有一个叫木扎赛路易杰保的后裔到达木(后藏境内)止村定居下来,并娶妻延(鬲+司)使木辛世系延续至今。据说木辛先祖到达谢通门塔西地方时,看见从空中降下一条洁白的哈达,视为吉祥之兆,便定居于此,后建了颇章。
  
色果查姆寺由拉措颇章和大殿两部分组成。颇章是木辛家族的官邸,大殿是苯教僧侣集会及宗教活动的场所。
  
拉措颇章:亦称“拉章”,位于大殿北侧。门向南,高4层,层面积有柱64根,建筑规模宏大。殿内帏幔交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木辛家族世代居住之地。
  
大殿:由前廊、经堂、神殿三部分组成。前廊:面积2柱,廊壁绘四大天王、土地神(即:四面八方土地神、九宫土地神)、山神(即:四大山神)等。经堂:面积64柱,是寺庙宗教活动的中心,两侧放置经书架,珍藏苯教经典《某珠尔》、《丹珠尔》经各一套,系手抄本;四壁绘制于千尊绕米沃及其传记(即:明述本典、弘扬苯教、调伏众生、引度众生、主持国家、神变子(鬲+司)、降妖伏魔、果道兴旺、成道明相、断除轮回、证果解脱、终得成就)壁画。神殿:主供辛饶•米沃且(旦巴•辛饶)鎏金铜像,高2。8米;两侧供贤拉俄噶(苯教的原始神)、桑波本赤(众神的法师),辛饶•米沃且(尘世的导师)苯教三本尊神,皆鎏金铜像身像;另供有色结寺第八任堪布辛苦•尼玛坚赞和谢•平措单措郎嘉(八世班禅丹白修之舅父)灵塔,鎏金铜质,高2。8米;殿内壁画题材为木辛系谱内容。
  
护法神殿:位于大殿一层内侧西边。门向东,面积4柱,主供达拉依怙泥塑等身像;殿内悬挂金属钺、弓、箭、刀、枪、盔甲等兵器和面具。
  
谢耶拉康:位于大殿第三层。殿内主供贤位俄噶、桑波本赤、辛饶•米沃且三本尊神,皆鎏金铜等身像;壁画为该寺奠基、施工、落成等内容。
  
色果查姆寺在民主改革前有本僧八十余人。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时该寺幸存,文革中寺庙被毁,后于1988年国家拨款修复。

色迦棍钦寺在林芝地区林芝县境内,位于县驻地西侧的本日山麓。“色迦棍钦”意为大神鹰寺,是苯教的一座古老寺庙,简称“色迦寺”。
  
色迦棍钦寺,是由修行者冬敦•然巴珠赛于1333年创建,由于冬敦来自康区,故又称:“康巴寺”。寺内殿堂供有苯教祖师辛饶•米沃且、度母和冬敦•然巴珠赛等塑像。
  
色迦棍钦寺每年藏历4月13-15日要举行传统“泊尔”节,意为拜鹰节。传说很早以前,贡布地区的一座大山来了一位名叫冬敦•然后珠赛的苯教大巫师,在该山岩洞中修行。因其道行高深感化了人们,于是各地的善男信女们集资兴建了一座寺庙供其居住。冬敦•然巴珠赛以该寺为活动基地收徒传教,为众信徒所崇敬。冬敦•然巴珠赛去世时,忽然飞来一只奇异的大鹰,翅膀好似刀剑一般,日夜守护着遗体,直到信徒们为冬敦•然巴珠赛建好灵塔,将遗体供于塔内。塔建成正是藏历4月13日,信徒们举行遗体入塔等仪式完毕后,奇异的大鹰向着人们长鸣、点头,然后绕塔飞翔三圈后飞往大山深处。信徒们因此认为大鹰就是冬敦•然巴珠赛的化身,而崇大鹰就是冬敦•然巴珠赛的化身,而崇大鹰为“神鹰”,对其极为敬信。于是又将这座寺庙取名为“色迦棍钦寺”(大神鹰寺),将这座大山称为“泊尔”神山(即本日神山),并规定每年4月13日至15日在该寺祭祀冬敦•然巴珠赛,朝拜神鹰故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色迦棍钦泊尔节”,而那只神鹰亦每年届时来到灵塔周围巡视,领受祭品。
  
每年节日期间,昌都、黑河、前后藏、四川、青海、甘肃等藏区的苯教信徒都要前往色迦棍钦寺朝拜神鹰,围绕神山转经。以前不丹、锡金等国的苯教信徒亦来参加这一朝拜活动。节日期间热闹非凡。

聂塘寺在拉萨市之曲水县西南的中尼公路旁。聂塘乡距县驻地36公里,距拉萨市33公里。该寺由尊者阿底峡始建,仲敦巴•嘉瓦迥乃扩建。
  
阿底峡(Atisha,982-1054),古印度佛学大师,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本名达哇宁波(意为月藏),法名迪班噶罗室外利扎那(意为吉祥燃灯智)。“阿底峡”为梵文,意为殊胜,是阿里小王加给他的尊称。藏文史籍中称他为“觉卧杰”(意为尊者)。生于萨霍尔国(亦译萨护罗国,在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其父为小国国王。幼年起在金刚座寺以佛智为师出家,曾受密宗灌顶,对显密修行次第生起胜解,并在印度各地云游。29岁时在大众部的分支说出世部,受比丘戒。后潜心学习显宗经论,曾渡海去金岛(今印度尼西来苏门答腊)跟从金岛大师学法十二年。回印度后人超戒寺成为上座,后任该寺掌堂师和住持。当时阿里地区首领益西沃、绛曲沃正致力复兴佛教,派遣仁钦桑布、雷必喜饶等去印度学习译经,并寻访高僧。他们回阿里报告了阿底峡的事迹,益西沃、绛曲沃遂决定邀请阿底峡,并为仁钦桑布修建托林寺。后绛曲沃派那措译师携带黄金去印度迎请阿底峡。1042年(北宋庆历二年)阿底峡随那措译师经尼泊尔到托林寺与绛曲沃等人相见,随即与仁钦桑布、那措译师等人在托林寺翻译经典。两年后当阿底峡准备返回印度时,仲敦巴来请他到前藏地区传法。阿底峡到前藏后讲经说法。,为新建的寺院、佛像举行开光仪式,对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在下路弘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托林寺时著有《密宗道次第解说》,解答绛曲沃等人对密宗教法的疑惑;又著有《菩提道次论》共70颂,讲说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和阶段;还著有《中观教授论》、《摄菩萨行炬论》等,对藏传佛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阿底峡在藏时培育了一大批弟子,阿里地区有绛曲沃、仁钦桑布、楚臣甲哇等,前后藏地区有仲敦巴、库敦•尊珠雍仲、俄译师雷必喜饶、南交钦波、官巴哇等。他曾到聂塘、热振等地说法,1054年(北宋皇祐六年)他在聂塘圆寂后,仲敦巴成为从弟子之首。次年,仲敦巴集合众人在聂塘为他举行周年供,并集资修建了古朋寺以作纪念。由于正殿主供卓玛佛像,取名“卓玛拉康”,意为度母佛堂;又因坐落在聂塘地方,故又称“聂塘寺”。
  
聂塘寺坐西朝东,大门内有一铺石庭院,院落南北两侧是寺管人员的住房。正殿前有宽敞的檐廊,檐廊北头有两座修在地坪以下的白塔,塔刹部分露在地面,形制较为特殊:一为阿底峡的衣冠塔,里面装藏有阿底峡生前穿过的鞋、帽、衣;另一为仲敦巴•嘉瓦迥乃的衣冠塔,里面埋有他用过的鞍鞒、披风。檐廊两端连通正殿后面为转经道。正殿有3座佛殿:主殿为卓玛拉康,南配殿为朗杰拉康,北配殿为古蚌拉康。卓玛拉拉康(亦称“度母殿”)主供二十一尊度母,她们的衣着、颜色、形象各有相同,秀丽而端庄。佛经认为二十一尊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中分化出来的,这就使二十一尊度母具有了大慈大悲神圣无比的地位。二十一尊度母保护着人类不受八种灾难,即狮子、象、火、蛇、匪、镣铐、水、故。在二十一尊度母中,绿度母处于主要地位,她的心咒(音译为嗡达列度列梭哈)被称为根本心咒,与二十一尊度母的根本心咒(音译为嗡达列登木梭哈)的效应是一样的,是诸度母中的佼佼者。除绿度母外,还有救灾求难度母、救地灾度母、救水灾度母、求火灾度母、求风灾度母、增福慧度母、救天灾度母、求兵灾度母、求狱难度母、救盗难度母、增威观度母、救魔难度母、救畜难度母、救毒难度母、伏魔度母、药王度母、长寿度母、宝源度母、如意度母和颦眉度母等,藏族人民将她们称为拯救大苦大难的保护神;佛塔正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波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迦旃延、罗睺罗)立像。朗杰拉康主供佛塔朗杰曲登,意为胜利宝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而建,系八大佛塔之一。高10米;朗杰曲登的两旁还有两座灵塔,即那若巴(古印度人,底洛巴弟子。其生卒年为1016-1100)和仲敦巴的灵塔。古蚌拉康主供三长寿佛(即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佛龛雕塑有飞天等天神,极为精美壮丽。据说这是聂塘寺最早的一座佛殿,为阿底峡生前所建,他圆寂后,仲敦巴才护建成后来的聂塘寺。据《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在古蚌拉康内供有阿底峡的灵骨塔(为噶瓦释迦旺秋所建)。塔下有一尊名为“酷似我”的阿底峡塑像,传说这像是为阿底峡在世时造的留真塑像,像上留有尊者的指痕迹。还有喇嘛 当巴索南坚赞的大灵骨塔等,极为神圣。
  
阿底峡不仅是一位佛学大师,而且还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绘画作品很多,最为珍贵的要算他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两幅唐卡:一幅保存在热振寺,一幅珍藏在聂塘寺。在古蚌拉康供有一尊高0。68米的阿底峡的自塑像,极为珍贵。尊者在聂塘寺的遗物还有他生前用过的法螺和化缘钵。人们特别崇奉的是他一生形影不离的一座木塔“哲美曲登”,是用白檀香木制作的,现仍珍藏在卓玛拉康内的佛龛里。
  
阿底峡圆寂以后,他的骨灰埋藏在聂塘寺前约五百米,建有坟墓和祠庙。后来阿底峡的坟墓和祠庙都已毁坏,但其骨灰罐尚存聂塘寺。1963年,我国政府应当时巴基斯坦的请求,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部分骨灰造灵塔送往北京,准备送归故乡,但由于文革的干扰未能成行。1978年,我国政府再次应孟加拉国政府的请求,将阿底峡骨灰有及其全套著作送回孟加拉国,在其家乡达卡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
  
阿底峡在西藏各地讲学达十七年之久,不但留下佛学显密论著55种(其中显教31种,密教24种),同时在医学方面还著有《医头术》等医学方理论和医术,并同那措译师等人合作翻译了《配方甘露达雅干》医学名著及十多部经典。阿底峡所传教法对西藏佛教的影响很大,俄•雷必喜饶在拉萨以南建桑浦寺传播阿底峡的教法,仲敦巴•嘉瓦郡乃在藏北建热振寺,并依据阿底峡所传的教法创立了噶当派,广为传播三百多年;宗喀巴以阿底峡《菩提道炬论》为基础创立了新噶当派即格鲁派,现今格鲁派的寺庙中大都有他的塑像或画像,因此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体系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Labels:

2 Comments:

Blogger lhasa hostel said...

不错啊,长见识了。我在找拉萨的热振拉章如何毁掉的资料,可否见告一二?

9:20 AM

 
Blogger 老椰子 said...

对不起,回晚了。
这个我不知道。

10:18 PM

 

Post a Comment

<< 回本网志主页